close

內容來自sina新聞

甘區為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減負5年建38所學校

  即使偌大的教室裡再難擠進一張桌子,趙繼奎還是堅持要把7歲的兒子送進這所已經人滿為患的小學讀書。"大老遠從吉林老傢來大連打工,不就是為瞭孩子能有個條件優越的學校讀書嗎?"看著手中捏得皺皺巴巴的《勞動合同》、《租房登記》等"四證",老趙堅定地說。

  在老趙的身後,等候報名就讀辛寨子小學的傢長排開瞭幾十米長隊。這時是6月23日的深夜,他們都在等候第二天一早的小學報名。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南關嶺小學、奧林小學......在這些城鄉接合部小學"入學排隊"的表象背後,大量"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"湧入導致報名生源爆滿,教育資源不敷所需的問題已經相當突出。雖然教育部門已經采取瞭挖掘資源潛力、擴建新建校舍等方式應對這一局面,但資源的增長很難跟得上報名生源的"爆發"。

  不堪重負的"夾心層"小學

  "不堪重負",是記者在走訪幾所城鄉接合部小學時聽到的共同呼聲。

  6月27日下午,辛寨子小學一年級二班的教室裡滿滿地擠坐著62個孩子。一排排桌椅板凳從教室最後方一直排到黑板前。坐在第一排的孩子必須仰起頭才能看到黑板。該校李校長告訴記者,根據我省教育部門對小學教育的系統規劃,一個班級學生數應該在40到45人之間。"但是我們學校根本實現不瞭這個'生員標準'。"李校長無奈地苦笑。

  按照教育部門的標準,建在大連甘井子區城鄉接合部的這所小學學生數應該為1100人左右。但截至目前,學校已經有學生1600人,超員近1/2。新的生源還在不斷湧入。剛剛結束的2014年秋季入學報名中,計劃招生5個班級的辛寨子小學共收到近400份報名申請。淘汰掉不符合條件的報名材料,符合大連市教育局入學要求的本地生源和"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"仍然達到300人,比計劃招生數超出1/3。

  學生總數的大大超標,直接造成瞭學校教育資源的緊張。最直觀的是學校硬件。在這所辛寨子地區報名"最火爆"的小學裡,周長200米的操場每次間操都要擠進近1600名孩子。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4層高新教學樓,滿員。為瞭給孩子們騰地方,老師們讓出瞭辦公室,搬進瞭衛生間改造成的"大套間"......

  信貸房貸利息貸款全省皆可處理"與硬件的匱乏和短缺相比,教育'軟資源'的不足更加突出。"李校長說,這主要體現在師資力量上。"一個班主任要帶60多個孩子,而市內一些小學一個班主任隻帶30多個孩子。分攤到每個孩子頭上的精力能一樣嗎?"李校長說,她已經記不得上次給老師批假是什麼時候瞭。

  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同處"城鄉接合部"的南關嶺小學。在這個有42個班級的小學,平均班級人數52人,同樣超出"標準"。正常生員應在1400人左右的學校,學生總數達到2200人。2014年招生數超出計劃數1/3......

  蜂擁報名的理由:為瞭孩子

  將辛寨子、南關嶺兩所小學的窘況放大到整個甘井子區,小學教育資源不堪重負的情況大致相似。

  來自甘井子區教育局計財處的統計數據顯示:全區1238個小學班級裡,平均學生數多數超過50人,很難滿足省教育部門的"每班40到45人"標準。從生員增加趨勢看,2014年全區新入學生源比2013年增加3000人,其中一年級新生增加1000多人。"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比52.3%。在辛寨子、南關嶺這樣的城鄉接合部、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地區,占比更高。"甘區教育局計財處有關負責人表示。

  的確,在南關嶺小學,戶口不在本地的隨遷子女已經占到學生總數的75%,辛寨子小學占比84%。"我們學校曾經做過統計:全校學生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158個縣級行政區。剛入學的孩子南腔北調,籍貫何處的都有!"李校長說,2006年之後,非本地戶籍生源的入學借讀費取消,隨遷子女"進城讀書"越發容易。為瞭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,又可以"傢門口"就近入學,越來越多的"隨遷子女"湧向有限的幾所小學。

  吉嘉義縣車貸利率林梅河口人宋吉斌並不諱言,把孩子從老傢接到大連送進小學,就是為瞭"在城裡上學不費事,花錢少,學得好"。老宋有兩個孩子,都在大連讀瞭小學。"農村的教學水平和城裡沒法比。"老宋說,"像辛寨子小學這樣,有專門音樂教室、美術教室的小學校,俺們老傢那裡幹脆不敢想。."就沖這一點,老宋雖然在建築工地打零工,在大連居無定所,半年換瞭3個住處,還是咬牙把孩子們接到城裡來讀書。

  的確,一個"隨遷子女"在大連讀小學,6年間幾乎不用掏一分錢,學費、校服、教材全部由政府買單。記者從甘井子區教育局瞭解到,目前我市財政每年補貼給小學生的生均公用經費達到920元。"宋吉斌們"相中的,正在於此。另一個隨之出現的新現象是:以往進城務工人員往往是將孩子留在老傢由老人照顧,實在沒辦法才把子女帶進城借讀。而現在,北三市甚至省內其他一些農村地區,已經有傢長在孩子學齡前攜子進城,在相中的學校周邊租房住下來,有的做點小生意,有的找份零活。招生一開始,就成瞭報名長隊中的一員。

  "同一片藍天下"裂痕隱現

  大批"外來娃"的湧入,讓城鄉接合部的教育資源越發緊張起來。而在甘井子區,各學校都在大力推進"同在一片藍天下"融合式教育,正竭力讓本地娃與外來娃融合一處。然而,在"同一片藍天下",裂痕隱現。

  "我們多次接到城市傢長打來的電話,問能不能把孩子調整到一個外來娃較少的班級。"辛寨子小學的李校長告訴記者,城市傢長們的擔憂有其現實性:擔心"外來娃"學習差,拖累班級整體學習氛圍;"外來娃"衛生條件相對不好......而一些把電話打進教育部門的傢長說話更直接,"我覺得外來娃的湧入,實際是擠占瞭我們本地生源的教育資源。"市民陳先生說。

  "同一片藍天下"的裂痕,不僅出現在城鄉之間,甚至出現在同屬大連市區的各區之間。記者在采訪中瞭解到,在中山、西崗、沙河口等區,一些報名生源較少的小學都在推廣小班制教育。而在甘井子的一些小學人滿為患之時,跨區調配不僅會受到報名傢長們的抵制,從制度上看也面臨重重難題。

  南關嶺小學的付校長有個形象的比喻:農村小學、城鄉接合部小學、中心城區小學如同環環相套的3個同心圓。"同心圓最外圍"的村小由於師資和硬件都無法與城市相比,生源流失嚴重;而在最核心的中心城區,隨著城區的"空心化"趨勢明顯,一些學校學區內的生源也不多。生源最為集中的,正是辛寨子、南關嶺等小學這樣位於"同心圓"中間的"夾心層"。

  城鄉教育公平才是"終極手段"

  面對日漸增多的入學"外來娃",教育部門也在努力采取各種辦法解決面臨的種種問題。"加快教育配套設施建設、深挖現有學校的教學潛力,這些都是'常規手段'。"甘井子區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但從"挖潛"一項來看,招生壓力大的學校,專業教室甚至老師辦公室都改成瞭教室,而師資力量也早已到瞭"挖潛"的極限。

  知名社會學者、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柳中權認為,解決眼下"夾心層"小學教育資源緊張的"終極手段",仍應是努力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。"如果'外來娃'在老傢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學校一樣的優質教育,不會有傢長願讓孩子背井離鄉,甚至為瞭孩子讀書而進城務工。"此外,柳教授認為,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以及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到來,城鄉接合部區域的房子越建越多,吸納的外來務工者越來越多,配套的教育設施也應該及時跟上。記者從甘井子區教育局瞭解到,僅在甘井子區,今年即將啟用和正在建設的中小學就達12所,未來5年還將投資建設38所中小學。今年9月1日,4所新建小學和1所新建初中將投入使用。但不容回避的現實是:全力開動的校舍建設在生源的爆發式增長面前相形見絀。在南關嶺小學,一名"外來娃"的傢長已經送進來3個子女,三妹今年報名入學,大哥即將畢業。這名傢長說,小兒子明年也到瞭入學年齡。"大連的學校好,我得把他也送來念書。"





新聞來源http://dl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07-02/07172800906.s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anecher30 的頭像
    shanecher30

    shanecher30的部落格

    shanecher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